邵敏,中国致公党员,安庆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、安庆市宜秀区政协常委,安庆师范大学教授,博士,硕导。安徽省三八红旗手、省政府特贴专家、省教学名师、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,安庆师范大学“天柱学者”“新时代黄梅戏传承发展研究”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。
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,而创新文化则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。“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每位大学教师的共同追求与根本使命”,邵敏深深认识到这一点,在博士毕业后的十多年里,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,她坚持致力于富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和传播,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使命。
安庆有个流行黄梅歌《乡音本是黄梅调》词云:“从小爱唱黄梅戏,一生相许为黄梅。”邵敏也会常常哼唱。虽然不是在安庆长大,但自读大学起她就在安庆居住,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。“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,黄梅戏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内容。”
2006 年,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,安庆师范大学开设黄梅戏本科专业,这引起了邵敏的关注。在对黄梅戏理论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和梳理后,她敏锐地认识到:黄梅戏理论研究亟需重视,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,以黄梅戏研究为中心、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有可为。
方向一经确定,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。“黄梅戏既是安庆市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,也是徽风皖韵最响亮的表达。唱响黄梅戏,是省委省政府的文化战略,也是我省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的表现。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有责任让黄梅戏传唱下去,更应让它在新时代取得更辉煌的成就”,邵敏说。
源于兴趣、成于专注。在此后的岁月里,她矢志不渝埋首这一领域。近年来,邵敏先后主持黄梅戏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3 项(含国家级项目2 项),获得纵向科研经费250余万元,公开发表论文50 多篇(CSSCI 期刊论文12 篇),另有3部研究专著已经签订了出版协议。其中,1篇论文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二等奖,1篇论文被《新华文摘》摘要转载并获得“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”奖。安徽省主管部门领导在考察安庆师大时曾亲切地称其为“学校自己培养的黄梅戏理论专家”。
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源头活水。邵敏教授在理论上高度关注的同时,还深度参与地方文化部门和黄梅戏演艺界的有关活动,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如指导和帮助安庆市黄梅戏艺术研究院开展项目研究,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黄梅戏节庆活动、比赛活动,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等。她还亲自撰写并公开发表多个黄梅戏剧本,编写剧本并使用自己的项目经费组织、指导校内黄梅剧艺术学院的师生推出原创黄梅戏折子戏,在校内公演后,还走上了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的舞台,向兄弟高校展现了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精神风貌。“可惜自己表演积累不够,不然也会登台试试”,邵敏笑道。
“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,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。”邵敏教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,始终坚守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,并主动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《安徽省地方戏曲欣赏》《五大名剧赏析》等与传统戏曲相关的选修课程。在不同高校的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及先后在两所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习和研究经历,使她涉猎广泛、视野开阔、思维敏捷,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,因而很受学生欢迎,学生评教一直为优秀等次。她还利用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的身份给学生辅导普通话测评考级,牺牲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。近年来,她在教学考核中连获优秀的同时,还获得了省教学名师和省教学成果奖、省朗诵大赛优秀指导教师、校级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和称号。
“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,要努力将每个角色都做好。”在教学、科研之余,作为致公党成员,她参与多项统战理论课题、撰写论文10多篇,并荣获全省统战理论实践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,多次被评为致公党优秀党员;作为安庆市宜秀区的政协常委,她积极利用政协平台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鼓与呼,年均撰写的提案不少于3 个;作为市妇代会代表,她积极建言献策;作为黄梅戏研究的后起之秀,当安徽人文论坛邀请她前去主讲时,她毫不犹豫地答应,并按要求认真准备,讲稿主要内容被《新安晚报》整版刊载。
邵敏认为自己所做的非常有限,未来的路还很长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。守正创新,推动黄梅戏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用黄梅戏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,讲好中国故事、弘扬中国精神、传播中国价值、凝聚中国力量、树立中国形象,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。”